一开始,尉缭就凭直觉判断秦王嬴政的面相过于粗豪、性格过于刚烈,担心一旦触犯就会招来杀身之祸。虎狼之秦果然让人胆寒,他心里暗自打算,若局势再难挽回,便趁着夜色降临之际悄悄打点行囊纯旭配资端,尽快离开都城,逃往不为人知的边境。
翻开秦国的历史,关于“奋六世之余烈”的记述之所以被频繁提及,是因为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秦国六世称雄的根基。真正支撑这种荣耀的,是历代君王身边那些善于谋划、熟悉制度与外交的高臣。正是这些战略性的人才,才让秦国在多次转折中稳住步伐,逐步走向统一。
大秦赋中的人物谱系中,孝公时期的商鞅、惠文王时期的张仪、昭襄王时期的范睢,以及秦武王时代的丞相甘茂、庄襄王子楚的丞相吕不韦等人,都以在制度建设和对外外交方面的卓越功绩,赢得“战略之师”的美誉。然而你会发现,关于嬴政身边究竟有哪些真正的“战略性臣子”这点,常常被人忽略。
我个人理解,李斯更像一个圆融完备的政治家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战略大师;至于韩非,他更像以法家思想著称的思想家,甚至有学者说他对秦始皇的实际帮助并不显著,结果还未必让他活到晚年便被处死。于是,那个被忽视的关键人物——尉缭,便成了整段历史里的一道空缺。
展开剩余65%其实今天要讲的正是这位被低估的主角:尉缭。他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提出“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”的治理思路。正是他的主张,使嬴政埋头政事、稳扎实打十年后,便几乎将东方六国尽数瓦解。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位功臣,却在《大秦赋》的叙述中几乎被忽略纯旭配资端,值得后人重新认识。
战国时期,秦国的用人渠道主要来自魏国等地,魏人向来不让秦国失望。继商鞅、张仪、范睢等名家之后,尉缭这位魏人再度被猎取,成为魏人“再就业”的典型案例,顺势成为大秦的新成员,继续在秦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发挥影响。
其实在战国史上,名为尉缭的人并非只有一个:一个活跃在魏惠王时期,另一个活跃在秦王嬴政时期,两人相隔近百年,生平事迹彼此不记载对方,这也表明他们并非同一人。尽管如此,可以确定的是,这位后来出现于秦国的尉缭极有可能来自魏国,并自称鬼谷子的弟子。此言虽带传奇色彩,但在当时秦国尚缺乏一位能坐镇军政的军事统帅,这也正为尉缭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机会。
一到秦国,尉缭便给秦王献上了关键之计:用钱财收买间谍,扰乱诸侯的合纵,以此逐个击破对手。这番见解直指秦王最为担忧的薄弱环节,秦王听后眼睛一亮,感觉此人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那位智者,于是对他言听计从。
不仅如此,为了表示恩宠,秦王甚至让尉缭与自己同享衣饰与饮食,在每次见面时都表现出极度的谦卑态度。然而尉缭并不因此感到欣喜,他还对嬴政进行相面,指出秦王“面相蜂准、长目、挚鸟膺、豺声少,恩而虎狼心”,暗示秦王虽具威仪之相,但仁德之心尚缺,若不警觉,终会像要离开秦国那样漂泊不定。
后来蒙恬追到秦境后,屡次请求他留在秦国,李斯以国尉之职挽留,秦王也多次亲自出面相劝,最终在盛情难却之下,尉缭才勉强留了下来。
在秦国任职期间,尉缭提出治军的12条经验,强调正反两面的教训纯旭配资端,并主张“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”的治理原则。仅用数年的时间,他就帮助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的历史任务,完成功业后便隐去踪迹,音讯不再为人所知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