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,被视为忍辱负重、发愤图强的典范。在《史记》中确有记载,勾践返国后,为了不忘国破家亡的屈辱,日日以苦胆自警,无论坐卧饮食,都要尝一口胆汁。然而在史书中只提到“尝胆”,并没有“卧薪”之说。“卧薪尝胆”一词其实是北宋文豪苏轼的发挥长宏网,后人沿用成语,用来形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。不过,大多数人只熟知勾践复仇的传奇,却很少了解他称霸天下之后,敌人和功臣们的最终命运。
要说清这一段历史,还得从勾践继位之初谈起。春秋末年,越国国力逐渐兴盛,尤其是勾践的父亲允常,他是越国强盛的奠基者,经常与吴国国君阖闾交战。允常去世后,年轻的勾践登基。阖闾趁越国新君未稳,率兵伐越,反倒在勾践的指挥下战败,自己因伤而死。临终时,他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复仇。
初登王位的勾践并未显露过人的野心,因打败吴军而产生轻敌之心,对政务和军事都不甚上心。三年后,他得知吴王夫差苦练兵马,心生警惕,选择先发制人,主动伐吴。结果夫差倾尽精锐反击,在夫椒一战中,越军惨败,损失惨重,军队被围困,国家岌岌可危。走投无路之际,勾践在范蠡与文种的劝说下,低头求和,不仅奉上美女、财宝贿赂吴国权臣伯嚭,还请求称臣纳贡。夫差因沉醉于胜利,听信伯嚭之言,饶过了越国。
展开剩余65%勾践五年,他亲自带着妻子、大臣前往吴国,受尽夫差的羞辱。曾经的王者被迫给吴王喂马,范蠡也沦为奴仆。两年煎熬的岁月,让勾践学会了隐忍,直到夫差信以为真,放他们回国。归国后,勾践牢记耻辱,时时以苦胆自警,衣食起居皆如百姓,以此激励全体国人。他重整军备、励精图治,同时对吴国施展离间与美人计,派遣西施入吴,果然令夫差沉溺其中,逐渐失去警觉。
公元前482年,夫差北上会盟,勾践趁机出兵偷袭,俘虏吴太子,却未能一举灭国。直到公元前473年,经过二十余年的蛰伏与积蓄,越军终于攻陷吴国,夫差兵败投降。彼时,吴国形势已如当年越国一般,夫差派使者苦苦哀求,甚至愿“肉袒膝行”,请求宽恕。勾践一度心软,幸得范蠡提醒,才勉强拒绝。然而他终究未亲手处死夫差,而是将其流放。夫差羞愧自尽,结束了自己的性命。
然而,勾践对待昔日功臣却显得冷酷无情。范蠡功成身退,早早离开越国,曾写信告诫文种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劝他及时抽身。可惜文种未采纳,只是假称有病不朝,最终被人诬陷谋反。勾践赐剑让其自尽,理由竟是“七策伐吴,只用其三而灭吴,其余四策让你去对先王试试”。文种含恨而死。与勾践共度艰辛数十年的忠臣,竟换来这样的结局。
至此,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虽彰显坚韧与智慧,却也让人看到功成之后的冷酷无情。勾践能够忍辱二十年,终成霸业,但他对敌人的宽宥、对功臣的猜忌,最终留下了千古复杂的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